1.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几个门可以进入

2.明城墙遗址公园

3.略显残败的城墙北京明城墙遗址,为何被说为是无数北京人的痛?

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,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西便门

春日午后的太阳铺洒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,一块块斑驳的明砖像一双双眼睛,见证了京城的 历史 变迁。

作为一个北京人,我还是第一次走进这座位于东便门的遗址公园。

它东起内城东南角楼,西至崇文门,总面积约15.5公顷,其中城墙遗址及内城东南角楼3.3公顷,绿化面积12.2公顷。

城墙下坐着一些正在侃山的北京大爷大妈们,他们一辈子住在附近,他们的祖辈也许就是建设明城墙的其中一员。

我穿过公园拱门,这是按中国传统拱券式门洞修建的火车劵洞。1915年6月,北洋政府为修建“京师环城铁路”而打通靠近角楼的城墙,并拆除了最后一座墩台,建成穿行城墙的火车券洞,这是京师环城铁路唯一的遗存。

我从墙边几个穿古装拍照的姑娘身边走过,准备从马道登上城墙去参观角楼。

这是供登城用的斜坡道,构筑在城垣内侧并与城垣平行连接,呈“八”字或倒“八”字型,马道斜面以大城砖垂直立砌成为“礓嚓”式路面。

“礓嚓”是为增加坡道、斜道的磨擦力,在坡道、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成锯齿形的面层,可以防滑。

现马道于1988年修复,为便于游人登城,改为石条台阶。为了保护古迹,马道两旁也没有扶手,我每登上一个台阶记一个数,数到第64个台阶,站到了城墙上。

城墙上面如此宽阔,从这里远眺京城,眼前是火车站、大高楼、中国尊,还有春天里花红绿柳的景色。

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古人曾经踩过的地砖上,慨长思而怀古。

历史 上明城墙全长约40公里,始建于明朝永乐17年(1419)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 历史 。

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.5公里,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,是仅存的一段,也是北京城的标志。

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,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(1436)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城墙上没有一片可遮荫的地方,但存有铺舍。现在的三栋铺舍是1988年参照史料复建的。

铺舍是为明、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执勤用房。几百年前,城墙墩台(马面)上常建有铺舍和储火药房,建筑形式为硬山顶,面阔三间,一明两暗,两侧设土炕可供休息。

旗杆石:清朝时北京城驻防由八旗分管,崇文门迤东直至东便门由正蓝旗驻守,此处是清朝守城军队用于固定正蓝旗旗杆的石板。

身边有一个小男孩问妈妈:“什么是正蓝旗?一个有多少个旗?”妈妈说:“我只记得有八个旗,咱们进角楼看看有没有详细介绍。”

我抬头仰望着高大雄伟的角楼。它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城角墩台上。角楼四面砖垣,重檐歇山顶,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形状,楼顶为灰筒瓦、绿剪边,绿琉璃列成的楼脊上装饰着兽头。

据介绍,整座角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,加之相连的部分南城墙,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。

角楼东面和南面上下都有4层箭窗,每层14个。北面和西面也开有上下4层箭窗,每层4个,整座角楼共有箭窗144个,前楼后厦。抱厦辟两门,一西向,一北向,门上各设直棂窗3扇。

我走进角楼内,楼内立金柱20根,空间顶阔。

我沿着木梯登到第三层,第四层关闭。

角楼的每个窗口外都安装了保护玻璃,从里向外看窗外的景色,想象当年守军在这里瞭望敌情的情景。

角楼内有《北京城墙城门 历史 文化展》,展出了许多老北京城墙、城门的珍贵。

北京的城墙、城门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杰作,它高大雄伟,气势磅礴,是北京古都的重要标志,在城市建筑中起着军事防御的作用。我详细看了距离我家最近的西直门 历史 介绍。

西直门元时称“和义门”,位于内城西城垣北侧,是由一系列的组合:城门、城楼、瓮城、瓮城门、箭楼、城墙、护城河、吊桥等。

明永乐十七年改为“西直门”。明正统初大修加瓮城、箭楼等。因皇城用水皆由玉泉山运至大内,故有“水门”之称。

我童年时代听到的西直门是爸爸讲机关里一个阿姨的故事。1949年1月解放军从西直门进北京城那一天,阿姨作为学生代表,站在西直门上挥舞红旗欢迎解放军。

我每次在院子里看到这个阿姨,都充满敬意向她问好,直到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我去医院看望她,那个站在西直门城楼上的高大形象依然在我脑海里发光闪亮。

我老公记得,1969年拆西直门时,他听说挖出来了什么东西,便骑上自行车去看热闹,但由于人太多,什么也没看到失望而归。

我发小菲姐记得,那一年万寿寺小学挖防空洞缺少砖头,学校组织便这些小学生去西直门背砖头。“那些砖头特沉。”她回忆说。

在角楼的展览中,我看到这样的介绍,1969年,军队的工程部队拆除西直门时,意外发现压在明代箭楼之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,门洞内有至正十八年(1358)的题记。

城门残存高22米,门洞长9.92米、宽4.62米,内券高6.68米,外券高4.56米。城楼建筑已被拆去,只余城门墩台和门洞。

城楼上尚存向城门灌水的灭火设备。木门已被拆去,仅余承门轴的半球形铁“鹅台”和门砧石。

原来我家老公听说的“挖出来了什么东西”就是这座城门。

更多的游客则对一幅明代“内九外七”的北京地图更感兴趣,一对年轻男女数不清楚哪些门算是内九,哪些门是外七。女的说:“数清楚了也白搭,咱们都不是四九城里的北京人。”

我走出角楼,手扶马道墙走下城墙。回望北京明城墙遗址,回味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古都的评价:“世界上现存最完整、最伟大之中古都市,全都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,气魄之大,举世无双。”

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几个门可以进入

明城墙只保留正阳门、正阳门箭楼、德胜门箭楼、东南城角楼、内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残段。明代北京内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。元大都城垣周长60里,设城门ll座,城垣全部是板筑夯土墙,高12米,宽31米。明洪武元年(1368),徐达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时,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,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,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长河的河床,故将城垣改道,自德胜门以西起,城垣即向南偏斜。造成北京内城西北缺一角。

新建的北城墙较内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宽,高4丈多,顶宽5丈,而其他三面则高3丈余,顶阔2丈。南城垣是在东、西长安街一线上,永乐十七年(1419),因修皇城营建大内,为把五府六部都摆在皇城前面,便将南城垣向南拓展约O.8公里,即今天的南二环路。明正统元年(1436)修筑了九门的城楼。经过修整过的城门,不仅建筑了城楼,门外还设立了箭楼、瓮城,并在城垣的四角设立了角楼。除正阳门箭楼设门外,其余均不设门。除正阳门瓮城辟门两座外,均于瓮城内侧辟门一座。此外,又把护城壕加深,有些地方还用砖石垒砌。九门的外面,原来是木桥通渡,全部改成石桥,并设立了水闸。为加固城垣,从洪武年间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层城砖。这项工程,一直延续到正统年间,才将城垣的内外壁全部用砖包砌。

新建的内城垣周长约25公里,平面呈东西略长的长方形。整个城墙内外壁均下石上砖,内为土心,墙体高约11.36米,雉堞高约1.8米,通高约13.2米余,墙底层宽约19.84米,城垣顶部宽约16米。城垣外侧周筑马面,城垣上内侧筑宇墙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兵部尚书聂豹等联名提出修筑外城。先修城的南侧,用半年时间即告竣工,从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状变成凸字形。外城以内城南端东西两侧为起点,宽于内城一里余围起内城的南端。外城的北端为凸字形的两肩,两肩各设有一门,东为东便门,西为西便门,均北向。共设城门7座,除2座便门外,其余5座皆为皇帝命名。每座楼门各设单檐门楼1座,各门皆筑瓮城,其门辟于正中,与城门相对。城垣四角各设角楼1座,东西便门各设水关1座,皆为三孔洞,内外护以铁栅。外城垣周长约28里,内外壁均为下石上砖,墙内为土心,墙体高约6.4米,雉堞高约1.28米,城墙通高约7.68米,城垣下宽约6.4米,上宽约4.48米。明代修筑的城垣,内城东、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,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筑的。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进行包砖灌浆而成。

新建城垣墙体夯土层的下面、在深达5米左右的流沙层中,横竖排列着l5层原木料,每层约达60-70根不等,每根长约6-8米左右,直径在20-30厘米之间,绝大部分是红松和黄花松,木料之间都用大扒钉钉死,连接成一牢固整体。夯土层上面还铺有三合土。在墙体外壁包砌大城砖的里面还砌一层小城砖,城砖的下面均垫砌三层衬基石,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层,内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层。城墙顶部海墁一层大城砖。明代北京内外城共有城门16座,内城9座、外城7座,内城的城门大多是根据元代古城门改建而成的。门楼均朱楹丹壁、封檐列脊、灰筒瓦绿剪边,三层檐歇山重楼式建筑。除正阳门楼为面阔七间外,其余八门皆面阔五间。通高在30-40米之间。外城的城门楼稍低一等,为单檐歇山式建筑,且面阔3间,通高ll米左右,瓮城位于城门以外,将城门、城垣、箭楼、瓮城门等联系起来,形成一个坚固的防御整体。其上建有雉堞、宇墙。内城瓮城与城门相对之垣墙正中皆筑箭楼一座,为重檐歇山顶,高30余米,楼左右3面墙体各辟箭孔,角楼位于城墙转角的结合部。北京城的内外城楼垣四角都建有角楼。角楼全称应为城垣角箭楼,为重檐山顶,平面呈曲尺形,两阔面与两窄面墙体上分别辟有4层箭孔,阔面每面56个窄面16个,每座角楼有箭孔144个。外城角楼形体较内城要小,共有箭孔20个。马面是宋代的叫法,明清称之为城垛,是凸出城垣外侧的墩台。其高度与城垣相同。马面的尺寸一般在14-15米长、宽为13米左右。又有一种称为大马面的墩台,其尺寸为长20米、宽35米左右。马面间的距离不等。马面的后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顶铺房,面阔3间,进深l间,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。另外在城垣的内侧还建有可供上下的马道,内城计有9对城门马道、4对角城马道、14对城垣马道,总计27对马道共54条。城垣外侧建有齿状雉堞,起盾牌作用。城垣内侧建有字墙,清代城垣没有变动。1949年后城墙逐段拆除,并在原址基础上建为二环路,路下为环线地铁。

明城墙遗址公园

该公园有三个门可以进入。

根据百度地图查询得知,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入口有三个门可以进入, 分别是南门、西门和北门。

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南门位于崇文门东大街9号,属于开放大门。明长城遗址公园西门北京站西街路段。仅行人可以通过。公园北门位于建国门南大街行人与非机动车通道路段。

略显残败的城墙北京明城墙遗址,为何被说为是无数北京人的痛?

线路1: 从西苑出发,乘坐运通108路下行(上地环岛东-马家堡路北口),在公主坟南换乘52路上行(北京西站-平乐园),抵达北京站东. 约25.14公里

线路2: 从西苑出发,乘坐808路下行(颐和园北宫门-前门西),在和平门东换乘44路外环(新街口豁口-新街口豁口),抵达东便门. 约25.25公里

线路3: 从西苑出发,乘坐498路上行(中央党校北门-新街口豁口),在新街口豁口换乘800路内环(左安路-左安路),抵达建国门南. 约26.84公里

线路4: 从西苑出发,乘坐394路上行(颐和园-六里桥东),在公主坟南换乘52路上行(北京西站-平乐园),抵达北京站东. 约28.17公里

线路5: 从西苑出发,乘坐826路上行(颐和园-肖村桥西),在和平门东换乘44路外环(新街口豁口-新街口豁口),抵达东便门. 约25.97公里

线路6: 从西苑出发,乘坐331路下行(香山-新街口豁口),在新街口豁口换乘800路内环(左安路-左安路),抵达建国门南. 约26.99公里

线路7: 从西苑出发,乘坐968路下行(西北旺市场-大兴长途站),在公主坟南换乘52路上行(北京西站-平乐园),抵达北京站东. 约25.12公里

线路8: 从西苑出发,乘坐690路上行(颐和园-前门),在前门换乘692路上行(世界公园公交总站-北京站东),抵达北京站东. 约27.94公里

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。北京明长城城墙遗址公园东起城东南角楼,西至崇文门,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。因为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底蕴,国家采取措施极力保护,虽然已饱经沧桑。现在仅存一段墙体。

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,城墙遗址破损严重。并且当地并未对该文化遗址作出合理的保护措施,任由破坏,使得保护工作难上加难,非常棘手。

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的居住需求与古建筑产生的社会矛盾。一直以来,明城墙遗址一直被单位、居民占用。这些居民占用对于明长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,由于房屋占地,居民对其进行了非法拆除,使得城墙被毁。有的将城墙打洞改做后山墙,对城墙原貌造成极大的破坏。由于大量单位、住户和自由市场的存在,使这遗址区域的环境极为恶劣。市政设施落后,管线引不进,用电困难,污水排不出,空气质量恶劣,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。这一切都对城墙及遗址产生更为严重的威胁,使得历史文物饱受磨难。

对于明长城的现状,要彻底改变城墙长期遭受破坏的状况,拆除长期影响城墙安全的各种违章建筑等。鉴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,以及明长城破坏严重,北京市政府决定修复城墙,加强保护力度。历史文化是国家的瑰宝,需要保护,需要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。